“最近貸款時銀行的服務有所變化:商業銀行主動指導我們操作,還通過與征信平臺等合作,為企業融資增信,貸款效率大大提升。”某半導體領域企業負責人連先生近日告訴記者,“以前銀行的貸款太繁瑣、流程太長、資料太多,但企業備貨資金壓力大、對時效性要求高,常被銀行信貸流程拖后腿。”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持下,金融機構風控管理漸趨穩健,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流程慢等問題得以緩解。伴隨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的不斷完善,數據要素在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領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也讓金融機構成為數據流通和交易的主要需求方。
當前數據流轉與交易仍處初期階段。但隨著我國各產業數字化的不斷推進,數據要素或將成為未來影響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近日指出,數據要素定價是開啟新的十萬億級市場的“金鑰匙”。
“現在給小微企業發放信貸比以前方便很多,銀行可以有更多的維度獲取數據為企業增信。”某銀行深圳地區負責人告訴記者,以深圳為例,銀行與深圳地方征信平臺合作,激活企業信用數據價值,探索個體工商戶專業市場融資產品與服務。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表示,依托地
方征信平臺建設,金融機構可以深度挖掘小微經營主體的“經營數據信用”,利用小微企業營業資金流水、用水用電、企業納稅、員工社保等數據綜合評估小微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和風險,從而為小微經營主體提供與實際經營活動相關的信用貸款。
實際上,伴隨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的不斷完善,數據要素在普惠金融等領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也讓金融機構成為數據流轉和交易的主要需求方。
上海數據交易所副總經理韋志林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上海數交所數據交易額不斷攀升,8月起單月數據交易額已超1億元,預計2023年全年數據交易額突破10億元,其中金融板塊數據產品供給和交易比較活躍。
“金融機構對于數據的需求是海量的,且對數據的質量要求高。從目前情況來看,金融機構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數據的需求方。”韋志林表示,相較于其他行業,金融機構對外部數據采購需求較大,風控、信貸、投研、獲客是金融機構獲取數據的主要四大場景。
北京金控集團、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董事長范文仲在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據要素論壇表示,當前數據作為核心要素資源,資產屬性還沒有充分體現,數據要素價值化的意義重大,目前整個行業仍處于早期。
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官網顯示,在規則保障方面,該交易所發布《北京數據交易服務指南》,制定新型交易細則,探索建立大數據資產評估定價、交易規則、標準合約、數據交易主體認證、數據交易安全保障、數據權益保護及交易爭議解決等政策體系。官網截圖
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依托北京在隱私計算、區塊鏈及智能合約技術、數據確權標識技術、測試沙盒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構建數據交易系統, 為數據供需雙方提供可信的數據融合計算環境。
為了滿足金融業的數據需求,為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持,上海數據交易所積極推動建設數商生態,發展數據要素型企業數商生態的構建。如今,數商正在不斷豐富市場中流通和交易的數據種類和來源。
實際上,數商作為圍繞數據開展業務的新業態,能夠憑借自身技術能力生產數據要素,再通過參與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數據開發治理、數據應用和數據共享流通等市場環節實現數據要素價值化。
而數據流通交易主要以數據產品的形態出現,這不僅符合《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可以讓金融機構更高效地使用數據。
以風控數據為例,金融機構要判斷企業是否具有信貸償還能力,銀行往往要查看報表,以及是否有抵押物等,但基于數據產品,如征信公司等數據供應方將企業數據處理成為“精準畫像”或“評分”,為金融企業提供某一領域的信用參考。
如深圳地方征信平臺與轄內小微融資比較多的銀行結合其它多維度政務數據,為個體工商戶精準畫像,形成有效的征信產品,助力銀行有針對性地開發適合個體工商戶的貸款產品,可實現無抵押、無擔保下的純信用貸款。
金融機構還可以從多個維度來交叉驗證某一企業的經營與信用情況。除了地方征信平臺更多來自于稅務等政務數據之外,如今越來越多的垂直領域數據供應方不斷涌現,為金融機構做貸款前、中、后期的風險監控。
韋志林介紹,這些數商可以提供一些特有數據,在上海數交所的交易平臺上,有數商可以針對貨車司機ETC繳費記錄、及時性等數據進行分析,并通過評分的方式為金融機構提供該司機或其所屬企業的信用畫像。另有數商則基于遙感衛星對建筑工程進度和基本情況進行評估,可幫助金融機構來做貸款中期的資金監測。
范文仲指出,數據價值化過程中應用區塊鏈、隱私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能夠趨利避害,是平衡數據安全和開發利用很有潛力的新途徑。同時,我國還應發展配套數字經濟中介服務體系,大力打造配套的數字經濟中介服務機構。
例如,對于一些不具備海量敏感數據管理能力的中小企業,可委托數據加工機構提供數據清洗、脫敏等質量和價值提升服務,由專業數據托管機構幫助企業進行數據安全管理,降低合規成本。
從數據流通角度看,如何釋放包括公共數據、企業數據等在內的數據資源價值,讓沉睡的原始數據產品化、資產化、資本化,國家在頂層設計、制度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交易流通市場及數商生態構建等方面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
近年來,針對數據要素的頂層設計和相關配套政策不斷出爐,如去年底發布的“數據二十條”為數據要素市場提出了發展依據,讓數據確權已不在是數據交易的“攔路虎”;而今年《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則明確數據資源的確認范圍和會計處理適用準則,為數據資源的會計處理和信息披露提供了細化指引。
“隨著數據資源入表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數據要素流通即將迎來重要機遇期。”韋志林表示,數據交易所作為數據流通交易的重要引擎和關鍵樞紐,將在組織高質量數據產品供給、安全合規高效流通、培育市場構建生態、發展數據要素新產業、形成并創新應用數據資產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韋志林認為,加快公共數據資源的開發共享利用,推進數據來源的多樣化、引導企業愿意將數據作為產品進行流通并推進數據資產化,還需要數據交易等各方對市場進行培育,來加快數據要素流通生態的建設,讓相關產業從中發現自身新的商業價值和商業模型。而數據交易所作為數據交易的公開市場,從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完善流通交易規則、活躍市場、形成公允價格、培育產業、創新數據資產應用等方面的功能。
“當權屬清晰、交易可控、使用可追溯時,數據資產將形成穩定的價值。”范文仲此前在2023新京報夏季峰會“金融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分論壇上指出,數據資源需要通過登記、評估轉變成可量化的數據資產后,進而通過交易流通實現市場定價,才能上升為生產性的數據資本,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充分挖掘和釋放。
此外,范文仲還指出,當數據資產形成穩定價值后,數據資產可實現由價值交換階段到價值創造階段的跨越。在此前提下, 通過審慎試點探索數據資產質押融資、數據資產保險、數據信托、數據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工具,推動數據由貨幣性資產向可增值金融資產的轉化,將會進一步放大數據資產和數據資本的規模和價值。